亚博视讯真人_亚博平台注册¥app官网

图片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砥砺奋进的5年:成果评价新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

——地质调查成果评价机制改革综述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申文静 邢丽霞 发布时间:2017-10-31

评判标准是成果管理体系中的“牛鼻子”。2015年以来,为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了地质调查成果评价机制改革。到2016年11月,已形成了百余项地质调查成果产品,公开向社会发布。在解决资源环境及基础地质问题、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卓著成效。

如同高考制度在教育机制中的作用一样,地质调查成果评价是对地质调查成果优劣的评判。用什么标准评价,成果要素就向什么方向集聚和形成。因此,评判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成果管理体系中的“牛鼻子”。

长期以来,地质调查成果评价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发表论文专著轻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一大批成果评审后往往被束之高阁,导致地质调查工作在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地质问题上,存在成果与服务严重脱离或滞后的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迫切需求。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也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地质调查工作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更加注重服务国土资源管理、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更加注重依靠创新驱动。

为尽快适应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2015年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新一届党组审时度势,以切实、高效地发挥地质调查成果的服务支撑作用为目标,启动了地质调查成果评价机制改革。这项改革在当年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上被列为六项机制改革任务之一。两年多来,地质调查成果评价机制改革的推进为地质调查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有目共睹。

提出评价准则,确定“五问”标准

2015年9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强地质调查成果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地质调查成果评价的四项基本准则。一是必须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二是必须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三是必须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四是必须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成果评价的四项基本准则是衡量地质调查成果的一把尺子和四个刻度。

在此基础上,《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了“五问”的成果评价标准:一问“成果是否解决了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即由专家和用户评价成果在相关的能源问题、资源环境、灾害问题、基础地质问题方面,提出了什么新的发现与认识,提出了可以支撑解决什么方面问题的建议和方案。二问“成果实现了或未来将会实现什么样的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由此引导成果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等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深入浅出,主动发挥辅助决策作用,支撑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规划制定以及脱贫攻坚方案部署实施等。如果成果被束之高阁,不能转化应用,不发挥服务效益那该成果就不是好成果。三问“成果的取得在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上起到了怎样的实质性作用?”这包括提出新理论、新认识,以及对已有理论或认识新的补充、完善等。四问“成果在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即在出成果的同时,是否同步培养了国际、国内或本领域有影响的人才,是否形成了业务结构合理稳定、工作能力和科技攻关能力强的技术团队。五问“项目预算执行的是否合法合规?”这要求项目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对国家财政经费的支出,必须是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的。

强调精准服务,重视成果产品化

地质调查成果的用户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专业技术人员等。由于不同用户对地质调查成果的内容及接受方式不同,《指导意见》对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提出了地质调查成果要产品化的新要求。《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质调查项目承担单位要针对不同用户需求,把通过调查、监测、实验、测试、分析、计算、综合研究等手段形成的地质成果转化为用户看得懂、认得清、能直接应用的成果产品。

《指导意见》还将地质调查成果产品归纳为两类:一是项目工作直接形成的成果产品,包括区域地质认识、能源资源靶区、地质理论、技术方法与设备、基础数据、科研基地等;二是经过整合、集成及综合研究形成的成果产品,包括专项报告、综合性图件、决策建议、技术标准、信息服务平台、科普宣传品等。

地质调查成果产品化设计就是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将地质调查成果设计成不同的服务产品,供政府、企业、社会公众或专业技术人员等不同用户直接使用。只有重视成果产品化设计与制作,地质调查成果才能实现及时服务、精准服务、持续服务的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地质调查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益。

狠抓项目落实,评价贯穿全过程

地质调查工作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立项、实施、成果形成和后续服务的过程,以及人才遴选、成果奖励、项目和单位绩效考核等相关工作,在上述环节对成果的评价都要严格按照四项基本准则执行。也就是说,成果评价并不只是衡量某一环节,而是要贯穿地质调查全过程。

在立项与设计阶段,工程首席和项目负责人要树立成果产品化的新理念,牢记成果评价的“四项基本准则”,充分开展项目需求调研分析,准确把握用户需求,设计好预期成果及产品内容和表达形式,确保成果形成后能满足用户使用。评审环节要重点评价工程或项目瞄准解决的问题准不准,预期的成果是否明确,转化应用的方案是否切实,项目团队的构建是否能出人才等。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将成果评价的“四项基本准则”落实到项目自检互检、野外检查、中期评估、成果初审等管理环节,特别要严格监督检查成果产品的生产进度和质量,要重视阶段成果的产品化与及时转化应用。

在成果形成阶段,要严格按照设计的预期成果,形成用户需求的成果产品,并及时提供用户使用。同时要重视成果的宣传推广,及时将阶段成果、最终成果在公共媒体、行业媒体上发布,并充分利用网络、主题成果交流发布会、行业学术研讨会和技术交流会等平台进行成果宣传与推广。成果评审指标按照“四项基本准则”细化设置,并将阶段性成果信息发布情况和宣传服务效益纳入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导并增强项目人员对阶段成果主动推介、主动宣传和主动服务的意识,将地质调查成果服务的关口前移,增强服务时效。

在成果后续服务阶段,要针对用户需求,挖掘成果资料服务潜力,加强成果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持续提高服务能力服务水平。

在人才遴选机制中,要以品德、能力和成果业绩为评价指标,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论文、不唯奖项,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拘一格降人才。品德关键是看其是否道德高尚、品行端正、学风正派、廉洁自律;能力关键是看其解决重大问题能力高低、科技创新能力强弱、培养人才质量和数量以及能否承担重大工程、项目;成果业绩关键是看其取得的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和对国土资源事业的支撑程度、服务效率。其中,坚持以“五问”作为评价标准的业绩成果评价是人才遴选的核心。

在成果奖励工作中,要严格按照“五问”的评审标准,通过国内地质行业知名专家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工作,宁缺毋滥地评选出在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海洋强国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的成果。

据了解,在2016年、2017年项目的实施方案审查以及2016年度项目负责人、工程首席年度考核中,以“五问”为标准,考核了项目年度目标任务、实物工作量、经费使用与预算执行完成情况,以及解决资源环境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成果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的情况。要求项目负责人要强化地质调查成果的产品化设计,在完成符合规范的地质成果编制的基础上,重视成果产品化设计与制作,为成果的及时服务、精准服务、持续服务奠定基础,最大限度地提升地质调查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益。以保障形成能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能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地质调查成果为目标进行考核。每项工作中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要在四项基本准则的框架下制定和执行。

严格落实新标准,改革成效初显

《指导意见》出台后,按照产品化理念,中国地质调查局率先组织编制了《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该报告提交国务院政府决策部门后,支撑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编制工作,为国家土壤环境保护立法提供基础数据。之后,基于已有地质调查成果,中国地质调查局陆续编制了土地、矿产、能源、海洋等分布、开发与利用的自然资源图集,为自然资源管理改革提供基础数据;编制了铁矿、钾盐等重要矿产资源战略研究报告;编制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全面反映了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和环境的地质背景,重点针对城镇发展和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得到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领导充分肯定。到2016年11月,已形成了百余项地质调查成果产品,公开向社会发布。

按照新的成果评价标准,2015和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对2212项地质调查成果进行了评审,共选出优秀成果600多项。在“五问”标准的指导下,这些优秀成果在解决资源环境及基础地质问题方面成效卓著,如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研究、天然气水合物测试技术与模拟实验研究等项目,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指导天然气水合物的试采;湖北宜昌-保康地区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等项目,揭示了宜昌地区页岩气的资源潜力,为该地区后续的页岩气调查评价、鄂宜页1井突破奠定了基础。这些优秀成果在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方面成效显著,如川藏铁路活动断裂调查与地质灾害效应评价项目,总结了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效应的5种表现形式,完成川藏铁路沿线及邻区地壳稳定性评价,提出重点线路优化建议,为川藏铁路及邻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这些优秀成果在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方面成效明显,如3000米电动顶驱直驱钻机研发与示范项目,助力世界首台永磁直驱顶驱钻机试制成功,支撑服务“三深一土”科技战略。这些优秀成果在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方面成效彰显,如依托南方油气资料战略选区调查等项目,培养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1名,1人入选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2人入选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与此同时,通过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班等平台,反复宣贯地质调查成果评价指导意见的新理念和新举措,项目负责人和工程首席对成果的认识不断提高,人才不断涌现,其中,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9名,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33名。2016年,按照新的评价机制,评选出优秀计划协调人3名,优秀工程首席6名,优秀项目负责人47名。

成果评奖方面,《指导意见》出台后,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2年设立的“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随即更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2年来,秉承“五问”为尺、实效为度、宁缺勿滥的原则,通过年度专业组评审、综合组评审、科技委审议等环节,从全国141家单位牵头申报的286项成果中,共遴选出48项优秀成果。“五问”评审标准通过培训、宣贯、引导、集中学习等多种方式,已全面贯穿到科技人员编写申报书、视频汇报,专家起草评审推荐意见等全过程中。与以往相比,获奖成果对标国家科学技术奖水平,摒弃了“奖励项数不超过100项”的数量为先的规定,强调宁缺勿滥的评奖原则,涌现了一批主动适应国际地质科技发展大势,主动推进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全面依靠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重大成果。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已在业内树立起一流奖项的品牌形象,未来将引领更多、更高水平的优秀成果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助推地质调查事业持续健康发展。